由東南亞國家協會發起,歷經8年協商,亞太15國於11月8日共同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就此誕生,其中成員國包含東協10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緬甸、菲律賓、越南)以及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與中國。在協定的保障下,各國間將享有關稅優惠,但臺灣卻未列於名單之中,許多人憂心臺灣在貿易經濟上將面臨被孤立的危機。
圖片來源|翻攝自東南亞國家協會官網
不得其門而入,石化業首當其衝
整個東亞國家,只有北韓與臺灣被排除在外。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表示,在協定初形成時,臺灣曾積極表態加入RCEP,但礙於中國堅持以「一中原則」為條件,造成臺灣加入協定的困難。RCEP雖由東協10國發起,但中國卻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在中美緊張、臺美關係升溫的情況下,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也認為,臺灣要再加入的可能性極低。
根據RCEP的協議內容顯示,15國的GDP與貿易額占全世界近30%,而關稅廢除率達91%,經濟規模上更是高達26兆美元,總涵蓋全球約22億人口。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這個協議將對臺灣石化、紡織、鋼鐵、大型機具等上游業者,帶來巨大的影響。
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洪福源認為,臺灣的石化產品向來以出口為導向,為了配合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往東南亞國家的銷售數量也逐年增加,但在RCEP簽署後,中國石化業在銷往東南亞各國時能享有關稅優惠,臺灣石化產業將難以競爭,未來恐要面臨不小的衝擊。各大廠商同樣憂心忡忡,面對未能加入RCEP所帶來的後續效應,臺灣企業又該如何自處?
中國名列成員國,自由貿易未必自由
雖然臺灣未加入RCEP,勢必對國際貿易造成一定影響,但鄧振中卻認為,儘管關稅廢除率為整體項目的9成多,但各國皆有保護的商品項目,其自由程度並不算高。再者,印度因擔憂加入後對國內產業衝擊太大,以及考量中印兩國先前發生的國際衝突,在協商後期決定退出RECP,讓貿易規模降低不少。
加上協議中許多成員國間早有自由貿易協定,如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東協10國,其關稅優勢本就存在,市場出現大規模整合的變動不大,因此國發會認為,臺灣產業已在此環境下奮鬥多年且屢創出口佳績,有信心能順利化解RCEP帶來的衝擊。
圖片來源|翻攝自台視新聞直播畫面
至於要如何突破RCEP帶來的影響,王美花表示會從將臺灣打造為高階製程中心,以及積極爭取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這兩個面向著手,由於中國並非CPTPP成員國,臺灣順利加入的可能性也較高。
不論國際情勢如何變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都是環環相扣,在國家經濟壓力以及市場利益的驅使之下,自由貿易協定的趨勢想必只會更熱絡,政府該如何拿捏,民間企業要如何應對,才能讓臺灣避免成為國際經濟體系的邊緣人?各位又是怎麼想的呢?
撰文/Terry
想看更多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