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據國際失智症協會在2019年的統計報告中,粗估全球已有超過5,000萬名的失智症患者,且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推估,2019年臺灣失智人口為29萬2,102人,總人口數為23,60萬3,121人,約每80位就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
圖片來源|翻攝自台灣失智症協會
而以目前醫療狀況,尚未有藥物能夠治癒失智症,只能改善、延緩惡化,然而按照往年的數據估算,失智症的盛行率將會逐年升高,罹患失智症的人口將會越來越多,造成許多患者及其家庭的磨難。
身心經濟磨難多,患者家屬兩憔悴
「看著兒時親密的爺爺,茫然問著自己是誰的時候,就像是肺部的空氣被抽乾、腦袋一片空白,當下情緒是很絕望的。」現年27歲的黃先生說。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其中一項病症便是對身旁相關人事物的記憶逐漸喪失,甚至會連自己的認不得,心裡的酸楚恐也只有當事人明白。
Image by katemangostar from freepik
而到了失智症晚期,病人會完全喪失自我照顧的能力,需要由親人全天照料,如果親人分身乏術,只能另請看護,然而看護一天的費用平均就要2,000元起跳,一個月下來就是5、6萬元的額外開銷,龐大的費用不僅讓人難以消受,也令許多家庭關係因為現實的衝擊而瓦解。
也常在新聞中聽聞患者家屬無法忍受長期照護病患所帶來的身心折磨,又無力負擔醫療費用,導致親人反目、甚至輕生的遺憾消息。所以專家們也呼籲,民眾不能不及早準備、預防失智症,盡早認知到失智症所引發的病症,以及後續帶來的影響,以免到時後悔莫及。
失智初期難察,延誤就醫速惡化
失智症的發生原因大抵分為兩種:
- 神經退化性失智:
絕大多數失智症皆是因神經退化所導致,如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目前治療方法多用藥物控制,如抗抑鬱劑、抗精神病藥物等等,以改善病患的精神行為狀況。
- 血管性失智:
如腦中風、慢性血管病變等造成腦部血液循環受阻,導致腦部衰退,是引發失智症的第二主因。針對血管性失智的治療方向,則需對血管危險因素加以控制,如三高、糖尿病、高血脂與抗血栓治療,降低腦部再次受損的危險性。
失智症是種腦部疾病,並伴隨許多症狀,像是情緒轉變、表達障礙、記憶喪失、妄想等等狀況,且病況會從輕度、中度、重度到晚期,隨著時間階段性的持續退化。而在發作初期,常會被認為是患者情緒性的發洩,或是人老化的必然現象,而未意識到已罹患失智症,延誤就醫的時機,導致病情的快速惡化。
三高、癮君、鬱寡者,失智三殺手
因為現階段無有效藥物治療失智症,所以失智症的預防就顯得格外重要。而研究顯示,下述的三個族群最易引發阿茲海默症或腦血管疾病,也相對提高罹患失智的風險:
-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
三高族群為阿茲海默症的好發對象,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在未進行控制的情況下,罹患阿茲海默症是常人的5倍。
- 長期抽菸
抽菸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不抽煙者的近2倍,屬於罹患失智症的危險族群,而持續抽菸的人,在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比其他人更快。
- 憂鬱病史
研究數據顯示,擁有憂鬱病史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其他的的2倍之多,若有長期憂鬱傾向者,請尋求專業醫師治療。
Image by lookstudio from freepik
而醫師建議,每週至少2-3次、每次30分鐘的規律運動,在搭配健康的飲食(可採用地中海飲食法),其罹患失智症可下降6-7成。且研究顯示,多嘗試新鮮、未知的事物,無論是寫作、玩遊戲、學習新知識等,刺激腦袋運轉、多與社會互動,也能減緩腦神經退化,降低4-5成得到失智症的風險喔!
醫界新發現,失智治療透曙光
據BBC報導,劍橋大學發現在經常性進行冬泳運動的人,其血液中存在著某種特殊蛋白質,且在初步的動物實驗中,證實這種蛋白質有助於延緩老鼠失智症的發作。雖然發現此蛋白質的方式有些不可思議,但也為研發失智症的改善藥物帶來新方向!
而由成功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張南山所發現的「Z小分子蛋白」,也有望能針對癌症與阿茲海默症達到預防與治療的療效,近日與印度製藥公司 Lazuline Biotech 進行簽約合作,為早期預防癌症與阿茲海默症進行為期2-3年的臨床研究,面臨與日俱增的失智人口,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撰文/Terry
更多精彩文章,都在【Funday新・生活 臉書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