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Dominika Roseclay from Pexels
這是一個詭譎的時代,面臨各種前所未有的變化,工作型態轉變,家庭結構生變,既有的道德、倫常也瀕臨解構重整,置身其中,我們難免困惑也可能無所適從,該如何自救?
浮現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張老師?
誰是張老師?
其實是心理輔導老師,成立於1969年11月,主要輔導青少年,解決生活學業上的煩惱,方式為透過撥打「張老師專線」就能匿名獲得協助。張老師可能是台灣最早的心理諮商師,在普羅大眾對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等心理疾病仍然陌生的環境,確實提供許多莘莘學子必要的協助。
IMAGE by cottonbro from Pexels
勵志書風潮漸遠,兩性議題更吻合所需
如今透過不同媒體報導,大家對心理諮商有基礎認知,也能明白不該以「神經病」統稱有精神疾病困擾的人。而美女醫生鄧惠文也功不可沒,透過文字以及談話性節目,讓大家對人的心理狀態有更多的理解,儘管在此之前,心理勵志書早已盤據暢銷書排行榜多年,吳淡如、吳若權、戴晨志、何權峰、林清玄等都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作者。
之後有陸陸續續有女王、貴婦奈奈、喬治先生、Peter Su、肆一、我是大A、貝莉、御姊愛、H等人各領風騷,不過訴諸的話題已然偏向兩性,突顯現代人對情感的疑惑,也許與兩性關係不再單一絕對有關。不過無論是兩性還是勵志都屬於心理層面,心理諮商可以協助的面向更廣,舉凡人生碰到的各種煩惱都能透過傾訴、被聆聽而獲得某種程度的紓解。
相較於心理諮商,也許多數人更對心理醫生印象深刻,在一間舒適的房間、有張可以橫躺的沙發、輕柔的音樂、淡雅的香氣、美麗的女醫生溫柔地聆聽,斯文的男醫生若有所思地提出疑問等等。
臺灣法規和他國有所不同,並沒有心理醫師,但可以透過高考成為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兩者與一般坊間常見的諮詢師或諮商師不同。
無論心理或臨床心理師和精神科醫生、身心科診所醫師不同,前兩者主要透過對談、聆聽位患者提供治療,後兩者則是透過藥物再輔以對談,不過無論哪一種醫師,都需要具備相關學經歷、通過國家相關資格認證考試才可以執業。
IMAGE by Julia Kuzenkov from Pexels
精神疾病無藥可醫,唯有愛與關懷能夠抵擋
處在這個變化急速的世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上的困擾,因為競爭激烈、因為好勝心也因為社會期許更多時候可能是親友無聲的期望,無形之中可能都對我們造成莫大壓力而不自知,積累至某種程度,終於爆發,才驚覺自己生病了。
尤其近年許多驚悚的無預警隨機殺人事件,如2014年臺北捷運襲擊事件————鄭捷、2015年臺北市文化國小襲擊事件不窮————女童遭割喉、內湖無故冤殺事件————小燈泡等,都是受困於精神疾病所造成的悲劇,一念之間,身心受創的不單單只有加害人與被害人還有雙方家長、親友們,終其一生都得懷抱傷痛度日。
精神疾病是否可以治癒,沒有明確答案,根據不同個案可能有不同的結果,目前只能積極預防,如情緒起伏激烈、性格迥變、思考邏輯跳針、價值觀異常、無法與人和睦相處、經常性失眠或做惡夢、生活作息混亂、食慾變差或過量、注意力與記憶力下降,甚至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都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前兆。
除了可以自我檢視之外,也可以關注身旁的親友,適時提供協助,關心與被關心是預防精神疾病最具體有效的方法。罹患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只要懂得找對方法,更不該對罹患者抱持偏見,而是賦予更多的關愛相對。
人是群體的動物,遺世而獨立並不適用於現代社會,唯有積極與人群互動,才能保有心智的活躍性,不故步自封,才能與世界接軌,擁有積極正面又快樂的生活。
撰文/Maggie
更多精彩文章,都在【Funday新・生活 臉書粉絲團】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