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Thirdman from Pexels
「Treat or Trick!不給糖,就搗蛋!」小孩子用可愛的聲音跟大人索要糖果,搭配父母嘔心瀝血的創作裝扮,可愛的舉動與服裝,每年在這個時期,更是躍上各個社交平台的各大頭版,引發熱議。這風靡全世界的節日已不侷限於西方國家,萬聖節讓人感受到期待與興奮,然而它背後的故事,比你想像得還要詭譎黑暗。
萬聖節源於歐洲民族凱爾特人的薩溫節(ancient Celtic festival of Samhain),也被稱為鬼節或死人之日,這是因為在當地,11月是夏季的結束,黑夜的時間開始比白晝長,他們相信,在天寒地凍的冬天,會使活人與死去的靈魂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鬼魂藉此回到人間尋找替身,人們為了逃避,便透過舉辦慶典產生的聲音和裝扮來偽裝、躲避災難,祈求平安。
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民族的遷徙漸漸地將各種不同的傳統習俗融合在一起,薩溫節後來受到基督教萬聖日(或稱作諸聖節,All Saints’ Day)的影響,形成了現在的萬聖節。過去對自然現象的無知所產生的恐懼,正是源源不絕的怪誕傳說與詭譎的民間故事的最佳誕生之地。
這些故事通常都建立在一個事實,再經過口耳相傳的街談巷議之後,往往成了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女巫、吸血鬼、狼人、殭屍、木乃伊、魔鬼、骷髏,讓萬聖節增添了神祕與趣味的色彩。通過萬聖節期間的服飾,故事和慶祝活動,讓神話生物都栩栩如生。
乞食求錢換祈福,搗蛋戲法變罪犯
IMAGE by JillWellington from Pixabay
萬聖節如今已成了糖果與奇特服裝的奇觀,而在中古世紀,世上第一批搗蛋者們是歐洲的貧困兒童,他們將人們在10月31日慶祝薩溫節期間,挨家挨戶乞討食物和金錢。作為交換,他們願意為逝世的人祈禱。
在8世紀時,基督教的萬聖日融入薩溫節,活動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人們開始為了得到糖果到門前唱歌、說笑話;未婚婦女也會做一些tricks(把戲、戲法),例如扔蘋果皮或將蛋打入碗裡,期許能夠盡快遇見未來的結婚對象。這是因為19世紀前,受羅馬的果樹女神波莫納(Pomona)慶典影響,不只是糖果,還會有堅果和水果——特別是蘋果,被認為是愛與繁殖力的象徵。
Bettmann / Getty Images
令人沮喪的是,1920年之後,糖果工業與惡作劇真正地取代了20世紀的萬聖節。美國在大蕭條時期,它演變成全面的故意破壞和犯罪。
欺騙魔鬼難善終,煤蘿蔔變南瓜炬
IMAGE by rescueram3 from Pexels
另外一個萬聖節的主要活動,便是雕刻南瓜燈,傳說在愛爾蘭有一個叫做鐵公雞傑克(stingy Jacky)的無賴,他邀請魔鬼一起喝酒,不過他不想付錢,於是他欺騙魔鬼將自己變成硬幣,然後傑克卻將魔鬼放在銀色銀幣旁,阻止它變身回來。
在魔鬼的苦苦哀求下,傑克最終釋放了魔鬼,條件是1年內不可以打擾他,而且如果死了,也不可以奪取靈魂。第二年,傑克再次欺騙魔鬼爬上一棵樹摘水果,當魔鬼在樹上時,傑克在樹幹上雕刻了一個十字架的標誌,使魔鬼被困在樹上,直到與傑克達成10年不可打擾的協議,才放魔鬼自由。
不久之後,傑克去世。傳說中,上帝不會允許這樣一個卑鄙的人物進入天堂。魔鬼因為傑克的伎倆感到惱火,但也信守諾言不會奪走他的靈魂,才讓傑克免於下地獄。魔鬼用燃燒的煤將傑克送走,傑克把煤放進雕刻好的蘿蔔(turnip, 蕪菁)中,從那以後一直在地球上漫遊。
愛爾蘭人開始將這個幽靈般的人物稱為「燈籠傑克」(Jack of the Lantern),或簡稱為「傑克‧奧燈籠」(Jack O’Lantern)。直到19世紀末,愛爾蘭移民將這個習俗帶到北美,蘿蔔變成更容易雕刻的南瓜,才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南瓜燈。
如今,我們在享受萬聖節裝扮、討糖果與雕刻南瓜的娛樂時,仔細觀察,還是可以從這些物品終看到過去幽幽的詭譎故事。
撰文/Miminy
更多精彩文章,都在【Funday新・生活 臉書粉絲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