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次與科學接觸是什麼時候嗎?是研究所的論文議題、大學科展,還是停留在高中的物理化學?然而答案卻比想像中還要接近,就連現在看著這篇文章的各位,都正在接觸著科學。像是螢幕送出的光源如何被眼睛接收?訊號怎麼傳送到大腦?理解方才的提問後進行思考,若要認真探討,這樣的過程至少就有數十個科學大哉問。

 

 

圖片來源|翻攝自臺灣科學節官網

 

好奇心與求知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從一句簡單的「為什麼?」,科學發展便一路引領著人類走到今日,從探索人體奧祕到外太空,科學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而在2020年,教育部也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5日這段期間,與5大科學館共同舉辦「第一屆臺灣科學節」,活動範圍涵蓋臺灣北中南地區,邀請大朋友、小朋友們一同共襄盛舉!

5 大科學館攜手,多元展覽超吸睛

時逢世界地球日50週年,教育部以「我的地球,我來關懷」為主題,除了與5大科學館合作外,還跟臺灣各大專院校、民間團體攜手策劃許多精彩的活動。

科學節期間,主辦方舉辦了共計16場精彩可期的論壇及研討會,力邀中研院廖俊智院長、2020年十大傑出青年廖偉翔、新視野號太空船冥王星探測計畫主持人 艾倫‧史特恩( Alan Stern)等多位重量級人物,要與大眾分享、討論時下熱門的科學議題。

 

除了知性講座,還有工藝、生物科學、海洋環境、文物文化等不同主題的特展,搭配有趣的手作DIY工作坊、科學競賽遊戲、科學市集等,到了晚上,還能到夜間開放的天文台,感受漫天星體的奧妙。

 

 

圖片來源|翻攝自臺灣科學節官網

 

 

而此次活動最吸睛的展演之一,莫過於大型科學藝術舞臺劇——《星空的立法者-克卜勒的一生》。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承辦,邀請實力一流的演員與編導團隊,透過歌舞與戲劇的方式,演繹出這位17世紀科學革命的重要推手,充滿傳奇卻坎坷的一生。

科學知識超有趣,看似艱深其實易

你知道嗎?近日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中,科學家們聲稱發現了至今最類似地球的行星。遠在100光年外的行星 TOI 700d,具有跟地球相似的質量與大小,且距離主星系的恆星TOI 700遠近適中,讓科學家推測行星上有很大的可能存在液態水。

 

圖片來源|翻攝自 NASA 官網

 

另外,科學家還有一項重大發現,發表於10月21日的《自然》期刊中,有種原產於美國南加州沙漠的甲蟲——惡魔鐵錠甲蟲(diabolical ironclad beetle),能夠承受其體重3.9萬倍的重壓,即便被人類重踏、汽車輾壓都毫髮無傷,堪稱擁有世界最硬的外骨骼。其特殊的外殼結構也幫助人類進一步發想更堅硬、安全的材料,有望於應用建築、航太產業之中。

 

這些科學新發現,乍看下或許與我們的生活關聯不大,但卻時時刻刻影響著世界的發展。或許大家對於科學,還有著艱澀難懂的刻板印象,但其實它比想像中的更有溫度,值得我們深入暸解、拓展新知,不妨就趁著臺灣科學節的活動期間,帶著全家大小前往一探究竟吧!

 

撰文/Terry

  ★小提醒★
如果喜歡本文,請按讚、分享、留言!
您的支持是小編生存的一大指標喲❤️鳩咪>.^
📢想看更多好文章❓
歡迎加入追蹤【Funday新·生活】粉絲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unday 新·生活 的頭像
    Funday 新·生活

    Funday 新 · 生活

    Funday 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